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姜業慶)由證券日報社主辦的第四屆新時代資本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雙循環下的資本市場創新與發展”。來自監管系統、上市公司、擬上市公司、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經濟學界的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針對“十四五”時期資本市場的改革發展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務新發展格局進行了深入探討。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中國證監會原主席尚福林在主題演講中表示,資本市場在歷史交匯期,應進一步發揮現代經濟金融體系的樞紐作用,支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他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要更好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本形成功能;二是要更好發揮資本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三是要更好發揮資本市場的配置資源功能;四是要更好發揮資本市場的財富效應;五是要更好發揮資本市場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吸引力。
經濟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鄭慶東表示,“十四五”時期,資本市場制度應當更趨成熟和定型,以更好地發揮其作為金融市場、要素市場的樞紐作用。現在看來,還應當進一步健全市場主體特別是上市公司提高質量的長效機制,完善促進證券基金期貨經營機構做優做強的制度安排,大幅度提升中長期資金入市制度水平,從而建立起科學的、有溫度的、高效的監管體系。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宋志平從如何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角度指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要求。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也是資本市場的要求,資本市場已有30年的歷史,上市公司群體日漸成熟,要按照高標準要求自己。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也是上市公司自身的要求,上市公司應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整體質量。
中證金融研究院院長張望軍圍繞“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助力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要按照“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的總目標,著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把支持科技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完善資本市場促進資本形成的體制機制安排,暢通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對接渠道,助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全國股轉公司副總經理李永春,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副總經理劉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等專家學者圍繞“持續推進新三板改革創新助力提高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夯實投保工作對于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數字化和金融化帶來的變革”“中國經濟創造新需求”等題目作主題演講。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等7位首席經濟學家一致認為,全球經濟無論是在短期還是長期,依然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而中國經濟的確定性是非常明顯的,明年國內經濟增長有望達到9%左右。貝瑞基因董事長高楊等10位企業家表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應進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企業管理水平,做精主業、提高公司的業績和價值,加大對投資者的回報力度。